Logo

山东理工大学

研究生会

论当代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基本要素

发布日期:2016-12-23 点击量:70487 来源:研究生会

学术研究是人们坚持某种理念、精神和道义,通过已具备的理论、知识、经验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假设、分析、探讨,进而推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的活动。可见,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件十分严肃认真的事情,它不仅需要活动主体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需要掌握相关的路径方法,需要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担当精神,更重要的是,学术研究需要坚持一种高尚的科研精神和学术操守。研究生处于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启蒙阶段,良好的学术素养对其学术道路的铺就和学术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研究生不仅在科研方法掌握方面不得法,而且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研究生中存在对学术道德了解不全面、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凸显、整体学术素养低下等问题。调查显示只有约13%~15%的研究生表示对“学术论文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完全了解,72%~75%的研究生表示大概了解(刘敏,张欣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破坏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思维传统和价值取向,而且对国家科学政策的导向和科学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重视学术文化建设,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和科学精神,是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贯穿科研全过程的学术诚信

诚信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立学之根。学术诚信就是指在求学和治学中诚实守信而不虚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这样,才能收获真理,取得真知。由于学术研究的最终成果大多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的,而思想又是文字的原始底本,是一个人本质的体现,所以,学术诚信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个人修养的问题,是做人的根本准则问题。《春秋》中曾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无信,何以为言?”先贤孟子说:“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古圣先贤早已告诉我们,诚信是做人、为学的第一要义。而对于学术研究本身来说,如前所述,它是人们对科学问题或现实事物之内在规律的一项探究活动,因此,学术研究的本身及其过程都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不仅不会获得真理,而且会声誉受损、适得其反。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科学家。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活动是坚持学术诚信的光辉典范。马克思在探索货币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得知有一部《通货简史》已经出版,就千方百计借钱去购买。他在给恩格斯的求援信中陈述了借钱的理由:“我的理论良心不允许我不读这本书就写下去。”马克思为了撰写《资本论》,曾经查阅和利用了一千五百多部文献,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为了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20多页文章,他曾把整个图书馆里载有英国与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都研究过。”而且其中引用了许多不出名的作者的话,马克思都注明了详细的出处。马克思的学术诚信不仅体现在其诚实的学术态度、忠诚于科学真理的学术品格,而且表现为献身科学的学术精神。中科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因此,处在追求真理和学术研究启蒙阶段的研究生,必须首先是一个诚实的人,要以学术为业,坚守学术诚信,坚持“学做真人”,哪怕皓首穷经,哪怕筚路蓝缕,也要坚持用自己的思想去叩响真理的大门,撞击人类的心灵。当然,坚持学术诚信和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并不是要学术封闭,还要在学术研究中虚心求教,不仅要求教于前人的研究,而且要在研究中向同辈、同行请教,甚至要不耻下问。著名科学家牛顿曾坦言:“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所以,对于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活动,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要在传承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和吸收当前的研究现状,在文献梳理、资料收集、数据整理、资料引用、观点佐证、论文发表、成果转化等整个科研过程中坚持诚信原则,同时力争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运用新方法和新材料研究出新内容,做出学术创新。研究生培养部门要加强诚信教育和监督管理,鼓励原创,坚决抵制和打击任何形式的造假,铲除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存在的土壤。研究生阶段一旦存在学术不道德,就背离了科学本身的价值观,而长期累积的学术不端行为会严重影响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文章乃千古之事,得失只在寸心知,只有自己问心无愧,才能算是取之有道,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合格研究生。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创新更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是一个学者安身立学的重要法宝。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这样强调创新之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富于创造性的意义,尤其是要依靠自力更生。当然,自力更生并不等于封锁自己。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当然,科学研究过程中,重大的创新都不是简单地来源于“头脑风暴”,也不是闷头在书斋里的“书海遨游”,而是要走进实践,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实现理论创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马克思也说过:“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基于问题导向的创新的原理是现实实存和本质的统一,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就是规律,对于规律和本质的认识,就是创新的源泉。

但是,由于社会风气的冲击、评价机制的误导,更因为学术环境的影响,目前,研究生学习科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理论学习较多,社会实践相对较少而且不深入的问题,研究生学术研究“闭门造车”的问题非常严重,导致研究成果原创性不够,东拼西凑、低劣重复,甚至剽窃抄袭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诸如“天下文章一大抄”、“人有多大胆文有多大产”等谬论流传,严重污染了学术环境,阻碍了创新学术成果的产出。虽然,有学者戏称:“大智慧已经被两三千年以前的人发明完了,我们现在发展的只是一些小智慧。”但是,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研究生是青年中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学术研究领域的生力军,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具体来讲,研究生学习科研活动中一定要注意继承和发扬中国理论创新的特色和优势,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去思考和研究,不能闷头在书斋里,要养成对时代问题的理论自觉。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基于问题导向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有实践关怀,要多做调查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每一个进步,都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实现的,每一个真知灼见,都是在洞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研究生要注意问题意识的养成,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研究过程要贴近中国的现实国情,洞察时代的精神状况,把握普遍的社会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新的规律,提炼新的理论,发展新的学说,做到理论关怀、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反之,做出的成果和得出的理论就会与实践脱轨,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可能经不住实践的检验,这样的研究是失败的、无效的研究。当然,在提倡创新的同时,也要防止“原创焦虑症”的产生,要始终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求“真”学问,做“真”学人。

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求真品质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上下求索的传统,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记载:“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所列举的这些人物的故事,道出了做学问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忍得了挫折。

马克思、恩格斯用了40年才撰写出伟大的《资本论》。中国革命先驱李大钊曾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作。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毛泽东是革命的实践家,也是革命的理论家,在革命和建设的各时期,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都有不朽著作产生,不断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向前进。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克服病痛,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随后,毛泽东针对红军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问题,经过细致调查,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抗战时期,毛泽东在艰苦的斗争和生活环境下,在延安的窑洞里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光辉著作,纠正了思想认识错误,明确了抗战战略部署,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繁重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观照国情,深刻思考解决

问题的办法,先后形成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不朽篇章。可见,真理的探索是一个孤独而艰难的过程,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沉稳的心境,更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而学术研究作为探寻真理的基本方式,便是学者“享受”这种“寂寞”,坐穿这个“冷板凳”的必经过程。

但是,目前在研究生中存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问题。作为在科研入门阶段的研究生,要想铺好学术道路、实现学术理想,就必须“沉下去”,必须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自古以来,凡是有重大成就的学者都坚守“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学术精神。研究生要自觉向那些甘于寂寞、耐得住清贫、安坐书斋、皓首穷经的真学者、真学人看齐。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勤奋刻苦、真抓实干、力戒空谈,不能把梦想挂在嘴上,空喊口号,而是要有手脚上的真功夫;不能只体现在纸上,做表面文章,要有“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的实干精神。既不因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而骄傲自满,也不因别人的几句溢美之词便沾沾自喜,更不可因获得一点虚名而自我陶醉,甚至飘飘欲仙。正如习近平告诫青年的:“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四、“青年兴则国家兴”的担当精神

习近平曾对青年学生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研究生是科学研究事业的生力军,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储备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希望所在。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具有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孔子讲“天下有道”,张载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另一角度来看,“学而优则仕”历来是中国读书人的神圣逻辑,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者都摆脱不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逻辑。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说:“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为它献身,他仍能无怨无悔;尽管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说他听到了政治的‘召唤’。”这是他谈学术与政治关系问题用作总结的文字,可见,在面临学术与政治的抉择时,马克斯·韦伯也只是将学术研究作为对政治“召唤”的回应而已。马克思主义者更是把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作为探求真理的最终目的。马克思说:“能使最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物,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曾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呼吁:“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担当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孜孜奋斗,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进!

可见,无论什么时代,“家国情怀”都是个人对国家、对民族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目前学术界充斥着各种功利化、庸俗化的风气。与年龄较大的学者在学术职称已经“达标”的情况下,将目光锁定在各种行政职务和名利相比,与中青年学者忙于职称评定、经费争取相比,很多研究生为了升学考试、出国留学和争取奖学金而被迫“搞研究”、“发论文”,往往沉浸在自己粗制滥造的“成果”之中。研究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如果甘做井底之蛙,仅仅囿于目之所及的自我小天地,纠缠于无关紧要的小利益,终究不会在学术上取得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学生“应该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将个人梦融入中国的梦”,就是要求新时代的研究生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实现中国梦的重任,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追求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学习,勇于实践、努力钻研、增长才干,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就是要求研究生在学习科研活动中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秉承中国精神,树立专业自信,始终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民族振兴紧密相连,构建起理论与实践、认知与行动之间的桥梁,才能在服务社会实践、满足群众需求中实现学术价值和人生理想,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


顾晓威 巩瑞波 (吉林大学)

摘自中国研究生2016年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