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山东理工大学

研究生会

国奖“名人传”丨范庆文:秉初心志,逐创新路

发布日期:2024-12-28 点击量:10 来源:研究生会

范庆文,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博士生,中共预备党员,获评2024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学生期间个人荣誉:

博士三年期间,共发表30篇学术论文,授权3项国家发明专利。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4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12篇,包含1ESI高被引论文和6SCI一区TOP期刊论文。

荣获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等奖项。

个人宣言: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科学筹划,积水成渊

在科研这条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范庆文面对实验操作、文献阅读和论文撰写三项核心任务时,总结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策略。这套策略的核心在于两个关键要素:一是科学合理的规划,二是高效的执行。通过这两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范庆文成功地在科研的荆棘丛中开辟出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通途。

在时间管理方面,范庆文精准把握节奏,他会根据实验的紧迫性和周期性来灵活调整时间分配。对于那些需要持续监测的实验,他会优先安排以确保数据收集的完整性;而对于那些可以间断进行的实验,他则会巧妙地将文献阅读和论文撰写等任务穿插其间,充分利用每一段可用时间,避免时间的浪费。通过这种灵活而高效的时间管理策略,范庆文确保了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效率。

在文献阅读方面,范庆文保持着规律且专注的阅读习惯。他坚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文献阅读,这个时间段通常是早晨或实验的间歇期,他将其视为个人的“充电”时刻。在这段时间里,他专注于与自己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核心期刊上的最新发表文章,尤其是那些与个人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内容。同时,范庆文还培养了良好的记录习惯,每当遇到有价值信息时,他都会立即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参考使用。对于未来可能有价值的资料,他会借助专业的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Zotero进行分类存储,按照不同的主题方向(如催化剂设计、反应机理研究等)创建相应的文件夹体系,方便日后快速检索。范庆文每完成一次文献阅读后,都会做详细的笔记,内容涵盖背景介绍、主要结论、具体方法等多个维度,定期回顾这些笔记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激发更多创新性思考。通过这样的方法,范庆文确保了文献阅读的系统性和效率,为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写作是贯穿范庆文整个研究过程的一项工作。他认为论文应从实验启动之初就要逐步积累素材。平时所做的实验记录、文献笔记以及阶段性总结都是构成最终稿件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当实验成功跨越关键点之后,他都会及时整理当前的数据资料,并着手尝试撰写摘要或方法论章节,从而为后续更加专注于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做好充分准备。此外,他极其重视交流反馈,经常主动向导师或同门请教关于文章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意见,力求从多角度提升作品质量。

在范庆文看来,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广泛的文献调研构筑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高质量的论文是研究成果的最佳展示形式。凭借这样一套环环相扣、条理清晰的系统化方法论指引,让范庆文在学术的征途上稳步迈进,不断攀越新的高峰,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专注研究,蓄力待发

范庆文已成功发表学术论文3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这些成果无疑是他学术实力的有力见证。范庆文认为,论文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源自于日常学习与研究中持之以恒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打磨。对于如何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范庆文分享了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是专业知识储备。范庆文强调,深入学习和掌握与自身研究方向紧密相关的理论知识至关重要。同时,需时刻关注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对经典文献和最新研究进行细致研读和剖析,确保自己在理论上具备坚实基础,为高质量论文的撰写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是实验技能提升。范庆文指出,熟练掌握核心实验方法以及数据分析工具是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应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论文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最后是学术表达优化。范庆文认为,撰写高质量的SCI论文需要熟悉英文论文的写作规范,特别是在摘要、讨论部分以及图表制作方面下功夫。摘要应精准概括研究核心,吸引读者兴趣;讨论部分应深入且有条理,展现研究的深度和价值;图表则应清晰、美观、准确,直观呈现研究结果。这些要素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是提升论文质量的关键所在。

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在学术的漫漫征途中,论文屡遭拒稿的困境犹如荆棘丛,给研究者带来了诸多困扰与挑战,范庆文也未能幸免。回想起博士阶段撰写的首篇 SCI 论文,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波折的历程。稿件经历了多次修改与反复投稿,却屡屡被拒,仿佛陷入了一个看不到尽头的循环,沮丧与迷茫的阴霾一度笼罩着他。但范庆文没有在挫折面前退缩,每一份拒稿信在他眼中并非是冰冷的否定,而是珍贵的成长指南,他会悉心研读审稿意见,将其逐一记录并深入理解,进而精准地找出文章存在的薄弱之处,诸如实验数据的欠缺、逻辑架构的不够清晰以及创新性的表达不够精准到位等问题。

找到问题后,范庆文积极与导师展开深入的交流探讨,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依据反馈意见补充实验内容、优化数据分析方法,并对论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表达进行全方位的精细打磨与调整。此外,范庆文尝试站在审稿人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研究成果,思考如何以更加清晰明了且极具说服力的方式充分展示研究的创新之处。经过不懈的努力和精心的修订,他的论文最终得以发表,并获得了积极的评价。

这段经历让范庆文深刻领悟到,拒稿并不可怕,真正重要的是能否及时调整心态,将困难转化为提升自我的契机。学术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地努力,就会发现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垫脚石,引领我们一步步攀登学术的高峰,领略更广阔的学术风景。

感恩师友,铭记于心

在科研的漫漫征途之中,范庆文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他特别想要感谢他的导师付鹏教授以及课题组的师弟师妹们所给予的无私帮助和支持。在科研的每一个关键阶段,付鹏教授都像一盏明灯,给予了他悉心且全面的指导。从确定研究方向的初期,到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付鹏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诸多新颖独到、极具启发性的见解,为范庆文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论文撰写与修改的关键环节,付鹏教授更是展现出卓越的洞察力,总能站在审稿人的视角,提出极具价值的建议,帮助范庆文不断优化和完善研究成果。付鹏教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深深感染并激励着范庆文,成为他科研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此外,课题组的师弟师妹们也是范庆文科研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在日常的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常常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毫无保留地分享各自的经验和心得。在这个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氛围中,范庆文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也从中汲取了无尽的灵感与动力。每一次的交流与碰撞,都让他受益匪浅,也让他更加珍惜这份难得的团队情谊。

对于恩师付鹏教授的悉心指引和课题组成员的全力支持,范庆文铭记在心。他表示,正是有了这样一位优秀的导师和这样一个温暖的团队,他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超越自我,取得如今的科研进展。未来,他将带着这份感激与信念,继续在科研的征途中勇往直前,为探索未知的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姐/学长锦囊:

LetPub是面向全球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服务平台,致力于为研究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支持,拥有丰富的服务资源、专业的编辑团队以及高效的服务模式,是科研工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重要助力。平台内容涵盖生物医药、化学化工、物理、材料、食品科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此外,LetPub还提供从语言润色、论文翻译、期刊推荐到学术排版、基金申请指导、学术求助等实用服务,满足科研工作者多样化的需求。


采访:巩欣 赵阳阳

摄影:王杰

撰稿: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