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
研究生会
国奖“名人传” | 姜丰:自律为舟,自由为岸
发布日期:2025-03-31 点击量:13 来源:研究生会姜丰,化学化工学院化工博2201班,中共党员,获评2024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学生期间个人荣誉:
博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3篇,二区论文2篇;以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曾获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十六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优秀墙报奖;2023年山东省高端化工研究生创新论坛优秀墙报奖;中国商业联合会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连续4年获得学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连续3年获得学校研究生男子篮球赛风尚奖、三等奖。
个人宣言:自律为舟,自由为岸。
博观约取,慎思笃行
在学术的广袤天地里,姜丰收获颇丰,他在文献阅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每一条都恰似他科研漫漫长路上熠熠生辉的指引。
在文献阅读方面,姜丰总结了三条宝贵的经验。首先,他强调要带着明确的目标去阅读。回想自己刚开展新课题时,姜丰曾盲目翻阅各类文献,耗费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但当他明确目标,带着具体问题去阅读时,晦涩难懂的文字瞬间变得条理分明,关键信息也能轻松抓取,文献筛选也更加精准,阅读效率大幅提升。其次,姜丰建议从综述文章入手。在他首次踏入光电化学传感应用研究领域时,一度毫无头绪。在导师的建议下,他阅读了几篇该领域的经典综述文章,迅速构建起对该领域的初步理解,为后续深入研究筑牢了根基。最后,他建议精读核心文章、略读周边文献。在研究新型光电材料的关键实验时,他将与实验紧密相关的文献视为珍宝,逐字精读;而对于相关性不强的文献,则快速浏览,仅记录关键信息。这样既避免了在无关文献上浪费时间,又全面掌握了课题相关的重要资讯。
姜丰在文献管理上也有自己的独家秘诀。他借助文献管理工具(如EndNote、Zotero、Mendeley等)分类整理文献。每次读完一篇文献,他都会依据研究方向、课题阶段等分类整理。对于关键实验数据、创新性研究思路等重要信息,他还会特别标记。这样一来,后续论文写作需引用参考文献时,只需在文献管理工具中进行搜索,相关文献便能瞬间呈现,极大提升了写作效率。同时,他时刻紧盯与研究领域相关的顶级期刊和重要会议。每周他都会专门抽出时间浏览这些期刊上最新发表的论文。通过阅读前沿文献,他总能第一时间把握最新研究动态。
精雕细琢,博采众长
在论文写作方面,姜丰总结了几个关键要点。他认为从研究设计阶段开始,就应该考虑论文结构。在开展新型传感装置性能测试实验时,他一边设计实验方案,一边构思论文架构。他思考如何在实验背景部分清晰引出当前传感装置存在的问题,突出研究的必要性,如何在方法部分详细描述实验步骤,确保他人能够重复操作,以及如何在结果和讨论部分紧扣实验数据,清晰阐述实验成果及其意义。这种从一开始就围绕论文架构进行的研究方式,使他收集和整理的材料更具针对性,为后续写作节省了大量时间。
姜丰还强调逻辑性是论文的灵魂。他回忆曾写过的一篇论文,初稿完成后发现背景与研究问题衔接不紧密,方法部分也未能很好地对应研究问题,导致文章逻辑混乱。于是他耗费了大量时间重新梳理,确保各部分逻辑紧密相连。在语言表达上,姜丰追求准确、简洁的风格。他力求用词精准、句子简洁,每写一句话都会思考是否可以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此外,姜丰认为多次修改和润色是论文写作不可或缺的环节。他还会邀请导师和同学帮忙审稿,因为不同人的视角不同,往往能发现他忽略的问题。通过吸纳各方修改建议,他的论文得以不断完善。
姜丰特别提到,学习审稿意见让他受益匪浅。他回忆起一次投稿后收到审稿人的意见,起初看到密密麻麻的修改建议,心里难免有些沮丧。但他很快调整心态,认真对待每一条意见。姜丰发现,审稿人的意见极具价值,不仅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还为他指明改进方向。
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遭遇困难和瓶颈是常态。姜丰也曾历经无数次迷茫与挫折,实验结果不理想、论文被拒稿都是常有的事。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每一次的尝试都是成长的机会。他建议大家要始终保持耐心,将每一次阅读和写作视为能力积累的过程,把每一篇文章都当作成长的契机,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姜丰坚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断改进,就一定能在科研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越走越远。
去芜存菁,展报有序
姜丰主攻光电化学传感应用研究方向,曾多次参加学术会议与研究生创新论坛的墙报展示。起初姜丰在准备墙报时毫无头绪。习惯把所有研究细节一股脑塞到墙报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据,让整个墙报杂乱无章。之后,姜丰开始反思,他意识到墙报空间有限,必须简洁明了地表达信息。此后每次准备墙报,姜丰都会梳理出研究的核心问题,用醒目的标题和鲜明的色彩突出重点。
在墙报布局上,姜丰也总结出了一套方法。按照逻辑关系,把墙报划分为不同区域:左边呈现研究背景和问题,方便更好了解研究的起因;中间详细介绍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右边对结果进行讨论并总结。这样清晰的布局,让观众能快速理解研究内容。同时,姜丰还发现,比起文字,图表和图片更能吸引观众注意力。于是在展示实验过程时,姜丰会选择绘制清晰的示意图,用不同颜色标记各个步骤;在展示研究结果时,他会挑选简洁直观的图表,并精心搭配颜色,让观众瞬间抓住关键信息。
凭借这些经验,姜丰在后续墙报展示中屡获佳绩,为师弟师妹们提供了借鉴。
合理规划,多栖有成
在刚开始读博那年,姜丰经常忙得不可开交。科研任务一项接着一项,学生工作也占去不少精力,再加上热爱打篮球,他常常感觉时间完全不够用。为了解决时间不够用的问题,他意识到必须得先明确目标和优先级。
姜丰首先梳理了自己的目标:在科研上,他致力于推动课题进展并发表高质量论文;在学生工作中,他专注于提升自己的组织和协作能力;而在体育活动方面,他希望通过打篮球放松身心、保持健康。明确了这些目标后,他将科研和论文写作放在首位,利用科研间隙的零碎时间处理学生工作,并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
为了更好地平衡这些任务,姜丰养成了做规划的习惯。每周日晚上,他会制定下周的详细计划,将每天的时间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上午精力充沛,便专注于科研工作;下午处理学生事务;晚上则安排体育锻炼。在科研时,他全身心投入,追求高效率,并定期向导师汇报进展,及时调整方向,避免走弯路。在体育锻炼方面,他不只是参加篮球比赛,每天还会抽出30分钟跑步,既能保持体能,又能缓解压力。遇到篮球比赛时,他也会提前规划,确保不影响其他任务的安排。
在日常生活中,姜丰坚持早睡早起,保持规律作息,以维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一旦制定了计划,他就会严格执行,绝不拖延。通过这些方法,姜丰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还在学生工作和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为周围的人树立了榜样。
多方襄助,研海扬帆
在投身光电化学传感应用研究之初,姜丰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面对复杂的理论和实验,常常感到迷茫无措。幸运的是,他并非独自前行。在那段艰难的探索过程中,他得到了许多温暖而有力的支持,其中最让他感激的,便是他的导师——李月云教授。
记得初次接触一个前沿课题时,姜丰面对海量的资料和复杂的研究方向,完全理不清头绪。李月云教授察觉到他的困惑,特意抽出时间,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一点点帮他搭建起知识框架。李月云教授不仅传授姜丰知识,更注重培养他的思维方式。每次讨论,李月云教授都会抛出问题,引导他深入思考,让他学会从不同角度剖析科研难题。在论文撰写时,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李教授也会细心指出。正是这种严格要求,让姜丰养成了严谨的学术态度,明白了科研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中,课题组的其他老师们也给了姜丰莫大的支持。一次,姜丰在实验中遇到了技术难题,实验数据始终不理想。刘青教授得知后,主动带着他复盘实验步骤,凭借丰富的经验,很快找出了问题所在。王平教授则在数据分析方面给予了姜丰细致指导,教他如何运用专业软件,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李悦源老师通过分享自己过往的科研经历,为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徐振老师在实验设备操作上也给予了姜丰很大帮助,让他能够更熟练地使用设备。唐峰老师和王淑君老师也经常在学术研讨会上,对姜丰的研究思路提出独到的见解,帮助他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除了老师们,同门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也是姜丰科研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有一次,姜丰在准备一场重要的学术汇报时,时间紧迫,压力巨大。师姐刘尚华主动帮他收集资料,整理思路,还分享了自己的汇报经验。师妹刘鑫雨和韩冬玉则协助他进行PPT的制作,师弟吴亚楠则陪着他反复演练,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帮助,姜丰的汇报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老师和同门们的悉心帮助下,姜丰在光电化学传感应用研究领域不断取得进步。这份温暖的情谊和无私的帮助,不仅让他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激励着他将这份温暖与力量传递下去。
学长锦囊:
Endnote知识库运用:
将在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得到的记录,导入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中。导入后,按照快浏览标题和摘要,利用Endnote中对文献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这一操作可迅速且十分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这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研究热点。这对于创新点的寻找、科研小论文的写作、实验的设计和所需的表征分析具有十分清晰的指导作用。